世外学子近距离观摩卫星发射全过程
时间: 2020-11-17 来源: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分享到:

北京时间10月26日23时1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天启星座06星。世外中学作为中科院长期共建课题科研院校之一,来自DP的两位学子有幸在现场亲眼见证火箭发射的全过程,在光与火之间,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中国人对飞天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




学子感言:

10(2)班 吴东霖


在10月26日晚上,我们非常荣幸地在西昌现场观看了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的发射,今天就在这里和大家简短地分享一下这次经历和我们的收获。


卫星的发射在10月26日晚上23时19分,在一路的审查和登记后,我们到达了距离火箭发射井2-3公里的观测平台。虽然距离有些远,但是在漆黑的夜幕下,竖立在远方的火箭发射井投射出的那缕光显得格外清晰。在整个基地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终于在54321的倒数声中迎来了火箭和卫星的发射。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发射过程的话,我们肯定会用震撼这个词。火箭点火的那一瞬间,发射井旁的天空就瞬间被照亮了,仿佛日出一般,在你在这耀眼的光下恍神一瞬间后,火箭已经带着尾部的光,脱离了发射井,在空中如一个小小的太阳一般升了起来。




随之而来的是声音与震动,在巨大的轰鸣声下,我们能感受着自己的肋骨在火箭升起的那一瞬间与之共振。视觉上的光亮,听觉上的声音,加上触觉上的那种震动,让我们在火箭发射的时候彻底被震撼到了,那种感觉和电视上看到的是极为不同的。


迅速地飞入了云层,使得我们不再能清晰地看到它的身影,广播中还在汇报着一二级火箭分离和各项监控,我们的内心却有很多感想和收获。


首先,当印有五星红旗标志的火箭升上空中时,我们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50次飞行,每一次发射都是无数研究人员辛苦的结晶,我们由衷地为祖国的航天水平感到自豪与欣喜。其次,我们想到了人类的进步与未来,火箭发射的过程中能与地球的引力场做对抗,能轻易地开展多星组网和太空实验,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而未来,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是不可限量的,仿佛那个升空的火箭一样,有光、热和震撼,从远方投射过来。


这次火箭发射的现场观看是我们难以忘记的、震撼的,希望我们今天的分享也能让大家感受到那种震撼,也能有所感悟。



11(1)班 陈思达


除了把视线投向天上,这次旅行更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地上的人们,不要忘记我们的人民。西昌处于凉山州,也是国家脱贫攻坚的目标之一。我们一路上经过大大小小的村庄,汉族的、彝族的,都贴着脱贫标语。但大家是否有想过,真正帮助村民们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自给的是什么?在看卫星那天的早上,我觉得我找到了个答案。


我们去的地方叫“白鹤滩三峡学校”,在西昌市不远的宁南县。“白鹤滩”是所在地的名字,“三峡”则代表捐助方三峡集团。这次去,是因为中科院给校方捐了一批科普节目和实验器材。因此,我们有机会和那里的孩子们交流一下。


我去的是初一的一个班级。孩子们看到我有点羞涩,但中科院老师给他们作科普讲座时,我问他们能不能坐到他们中间去,他们都欢呼着欢迎我。我给他们讲我从初一开始研究单片机,自学编程的经历,告诉他们怎么学习科学知识。


轮到他们向我提问时,我本来以为他们会问我怎么考试,怎么学习;但他们问出的问题却都非常惊艳。“机器人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吗?”“如果有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基因,能克隆出这种生物吗?”“时间旅行之后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是同一个吗?”“《流浪地球》里的行星发动机会压破地壳还是推动大陆?”如果各位被问到这些问题,你们会怎么回答?


我有两点感想。一是,教育才是能改变一群人未来的方法。我们常谈“科教兴国”,但在大城市是体会不到它的前瞻性的;只有在农村,听到那些来自最边远的乡镇的孩子们讨论着“克隆”“机器人”,你才能明白,这些孩子中会有一些能带领社会走向光明的未来,无论他们现在出身如何,因为他们已经被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第二点是,我们的社会正在行动起来,帮助这些落后地区的人们。我们去的学校是三峡集团,一个东部的企业捐助的;他们在学校里建实验室,派支教老师,设励志班。许多公司、地方政府也都有对口支援的地区。在脱贫道路上,我们是真的做到了社会一条心,全国一盘棋。我也希望各位能够想一想,自己现在和将来可以在这其中起什么作用,做什么贡献。


这次旅行,让我不仅向往深空,更关注大地,收获颇丰。希望我们两人的分享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我们要一起努力,为我们国家创造更好的明天。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