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高中学子在2020年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中国区终选(IOL)斩获个人和团体金、银、铜奖等
时间: 2020-08-28 来源: 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
分享到:

202081日至3日,来自上海平和学校高中部的选手们参与了在昆山举行的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IOL)中国区终选。在经过六小时个人赛、三小时团队赛的激烈角逐后,平和学子们获得了喜人的成绩。朱许裔同学获得个人荣誉提名奖,程梓桐、顾浩文、卢昕雨、马小珂、田浩然、王语陈、魏子雨、叶濮源、孙志扬同学获得个人铜奖,沈嘉奕、吴漾、许牧远同学获得个人银奖,高乐敏同学获得个人金奖。此外,田浩然同学所在的小组;吴漾、程梓桐、朱许裔、沈思齐同学所在的小组;王语陈、魏子雨同学所在的小组以及高乐敏、许牧远、沈嘉奕、杨婕同学所在的小组获得团队铜奖。邱天悦同学所在的小组以及叶濮源、孙志扬、卢昕雨、吴瑞格所在的小组获得团队银奖。顾浩文同学所在的小组和马小珂同学所在的小组获得团队金奖。

 

 

 

祝贺他们!

 

 

IOL是什么?

 

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Linguistics Olympiad,简称 IOL)是全球 13 项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之一,面向全世界的高中生,其参赛规模从 2003 年的 6 个国家、33 位选手,发展到2019 32 个国家和地区的 350 多位选手、领队老师。IOL比赛的每道题目,都以全世界范围内业已经过调查的某语种的语言片段为材料,为参赛者展示不同语言编码方式的差异性,并给出足量的已知信息,要求参赛者据此探求背后的规则。在中国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初选的各个赛点获奖晋级的选手将参与全国终选,角逐终选的奖项,并选出国家代表队,参加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2020年的国际赛因疫情原因取消,改为亚太地区的比赛)。

 

 

学生参赛感想

高乐敏:

 

语奥并不是一个需要拥有丰富语言学知识才能参与的竞赛,也不仅仅是语言学方向学生的游戏——实际上,即使是在往年国家队选手中,也只有少数人最终走上了语言学专业的道路,这与此竞赛不与国内大学录取直接绑定有关,也揭示了语奥实为逻辑学和想象力竞赛的本质。因为我个人认为命题规律和总结在实际考试时没有太大用处,所以只在终选之前完整做了两套NACLOIOL的题目练手,并看了比赛组委会的官方线上讲解。赛题还是蛮有趣的,建议大家适当准备之后,都可以去考着玩儿,毕竟高中生恰好会说景颇语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虽然如此,拥有相关知识还是能使做题过程轻松许多。我的知识储备并不十分丰富,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平时语言学相关文章、书籍的阅读,公开课及语言学社活动的准备。说到语言学社,顺带宣传一下本人19年创立的平和涪陵学社(谐音PH_Ling,意即语言学社)。此社平时有一些杂学的讨论和不定期的读书会、lecture之类,期待任何富有好奇心的同学的加入。或许在新一轮赛事前,社团还可以走上这未曾实现的正途:至少成功做一次语奥题目讲解(吗)。

 

 

 

许牧远:

 

在我看来,IOL绝对是所有竞赛里最难但是最好玩的了。纵然是语言学的比赛,就算本质还是是从语言学理论出发解题,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更多的是从逻辑出发找规律。这种文理结合的考试还是非常有趣也很有挑战性的。去年是我第一次参加IOL,一开始是因为学了二外觉得可以试试,后来才发现这跟二外其实没什么关系(除非你的二外是什么西夏语,纳瓦霍语,布农语之类的//bushi)主要还是考察基本功和逻辑。IOL会考六个小时个人赛和三个小时团体赛,虽然看上去很漫长可能会觉得无聊,但其实每分每秒都在做新的尝试,找新的突破,不是在计算就是在推理,对脑力和体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可能会出现从一个设想开始推到最后发现有地方自相矛盾了,这时候很可能就是第一步的设想做错了或者是突破口找错了,整道题可能就要从头来过,对于心态也是很大的考验。但也正因为这样,在做出一道题或者是找到一个确定的突破口的时候,就能收获更大的惊喜和快乐。总体来说,这两年的所有比赛(除了今年初赛爆炸难的题)参赛体验都还是很不错的,每次考试都会觉得很刺激也很有趣,这可能就是语奥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说到备考就有点惭愧了,在去年没混到奖的意难平之后,依然没有发奋图强地好好准备,只是在考前几个晚上刷了几道简单的题给了自己点信心。(但是据知情人士透露,官方提供的备考讲座还是很有用的,主要能帮助加强语言学基本知识。)不过这次比赛让我知道了考场的策略真的很重要。我一贯都是先做句法题,然后直接跳过数学题(数学是硬伤),但是这次真的要庆幸没有跟句法题死磕到底,毕竟平均分只有0.61out of 20),同时也尝试了数学题并且做出了一大半。所以一定不要在考前就给自己下定论说擅长或者不擅长什么,因为在语奥的赛场上题目永远不会按套路走,好的策略说不定就能改命。

 

 

 

吴漾:

 

因为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感想,就当作是分享一下有趣的事情!

 

出于对各种外语的兴趣,我第一次听说并报名参加了语言学奥赛这项比赛。与我以为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竞赛不同,语言学奥赛的比赛内容更像是通过逻辑揭开复杂的语言谜题。从初赛之后的不抱希望到突然得知晋级的不可置信,再到真正来到昆山,经历总共九个小时对着天书一样的试题抓耳挠腮(?)却一个字都写不下来,陷入困意又被监考老师敲醒,一切都像突然从遥远的天边落到了触手可及的桌面上,变得有实感了起来。我一直抱着反正我也不差这点头发的心态进行着考试,大脑却在这之间像是被想不出这三个字化成的实体堵塞着而背叛我随便考考的身体擅自痛了起来,直到在我看到满桌掉落的头发我才意识到我是真的差这点头发!!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试题主编的时候我满脸都是震惊。因为我以为这样复杂有深度的学术问题是老学究们写的试题,然而事实是在读大学的看似一身正气的前国家队队员。正所谓看着越和善下手越狠,在他们意识到自己出题出得有些难得过分,但表示自己会检讨而并不会改正时,我就知道"这个世界不会好了"——100分的试卷,包含520分题,其中两道平均分低于1分且全卷平均分16.38分。因为被试题折磨而开始每天学西夏语并且每天听比赛学校的起床铃的我和队友(czt)是第一次见吧!

 

话说回来,其实本质上这个比赛还是挺有趣的,如果你喜欢解谜而且不怕掉头发的话。关于比赛准备,我只能说除了借助组委会的讲解理解到基础的题目形式和常规做题方式,真正看到题会不会做就是随缘了。如果是语言知识本身,比如说什么语言属于什么语系,什么语言比较不屈折,哪种语言的文字叫做什么文字这种反倒是可以准备的内容。如果你不慎"失足"爱上了语言学(没有语言学不好的意思!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坠入深渊),我只能说希望头发没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