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毕业生剪影 | 真正让你脱颖而出的软技能
时间: 2020-06-18 来源: 协和教育
分享到:


胡睿绮,2003年就读于协和双语学校;2019年夏天,获得牛津大学生物医药系学士学位;现就读于布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如今最令我感到成功和欣喜的事,要数2020年初,在世界遭受公共卫生危机的当下,我能够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入到对抗新冠疫情的力量中来。在疫情爆发后的四个月间,我主导了一项疫情下的社会研究,还作为志愿者每天为公众收集归纳可靠的疫情相关新闻。我认为,这种对世界怀有善意的关心是协和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

 

早在协和读小学的时候,校内各项PYP课题便让我理解了保护环境、教育平权等人生课题的重要性,以至于我在大学毕业之后,选择了公共卫生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说到名校生,大家很多首先会联想到对某种专业技能的天赋,或者对某种社会活动的热衷。事实上,我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课余活动,我都在一个“还算感兴趣,完成得也不错”的程度,但单看哪一个都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让我可以进入世界顶尖的名校。

 

难道是认可我的同学、老师们或录取我的大学招生官们集体看走眼了吗?还是说虽然我没有特别拔尖的硬技能,但是在这些四平八稳的硬技能的背后,或者之间,我拥有一些难能可贵的软技能,也就是所谓的综合素养,让我有了和单项技能优异的同学们分庭抗礼的能力。这些无法通过补习班或考试获得的能力,却是需要适合的环境和足够的耐心来孕育的。

在此不得不提到我的学校--协和所扮演的角色。


在我的小学和初中时期,协和正值创校初期,还没有现在这么热门,各种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而我的学习成绩在这么一群孩子里勉强能够上平均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保证我各科都过关前提下,从不强迫我去把我较弱的科目补强,而是鼓励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到我擅长,也感兴趣的科目上去。

 

这可能和当下的普遍作法相反,但确实对我而言是很有效的。我不仅因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喜欢学习了,也还没有对较弱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小学读国际部时,因为英文比英语为母语的同学们差很多,所以成绩总体较弱。虽然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我喜欢运动和交友的特点倒是有所显露,凭着在校击剑队和田径项目的表现还是时常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小小的赞赏和崇拜,让我在学业不突出的情况下在学校仍旧很自信。

 

初中后半段转去浦东校区的国内部,因为在国际部积累的语言优势,开始在考试中略略显出了优等生潜力。但我认为比语言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我从小没有被各种补习班和学业压力给磨灭的对学习的热情。

 

可以说,在国内部的两年,我既不是班里成绩最好的,也不是最刻苦努力的,但我绝对是学习的时候心情最愉悦的。我会在自习课的时候时不时的小声欢呼一声,同学老师以为我在开小差,但我真的只是因为终于闹明白一道应用题到底怎么解,打心眼里感到激动。

 

后来决定出国留学,在择校时我还是坚持以选择“适合我的学校”为原则,选了一所综合排名100名开外的学校,因为我很清楚,所谓的名校和普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名校优秀的学生聚集,学校在每个领域挑选最有天赋的学生加以培养,而在普校,不是每个领域都有随处可见的好脑袋瓜,因此老师更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此外,排名没那么高的学校对升学率的看重不如常年维持在前十名、前二十名的学校那么锱铢必较,它们更在乎学生自己的兴趣与决定。

 

总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校一直顺应着我成长的节奏,顺其自然地教育着我。虽然我每个阶段的优势各有不同,但都有得到学校的认可。不仅是学科上的优势,学校也鼓励着一切出色的软技能。

 

我相信,无论我之后的学业把我的专业技能锻炼得多么纯熟,这些软技能才是真正把我从人群中区分出来的,属于我自己的特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