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教育,要让孩子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时间: 2019-10-3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一个人在未来生活中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将成为个人及其所属整个民族的核心素养。一个人在未来生活中能否适应未来变化,不是取决于其在学校能学到多少东西,而是在学习中能不断学到多少新的东西。

作者: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教育学部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社科司副司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更是内心的日渐强大——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面对时代对教育的全新要求,学校要让所有孩子看到努力的方向,朝气蓬勃地迎接未来的世界。

这些年来,由于一味推崇高考,学校里的师生在高考道路上的付出可谓无比艰辛。但是,从世界范围看,即使所有学生全部考上国内知名高校,却缺乏世界竞争能力,那又能怎样?如果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在世界上具有竞争优势的话,他们未来的发展就依然是个未知数。所以,我们的学校应拥有国际化竞争的视野,培养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人才。
教育领域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前夜,未来十年中什么叫教室,什么叫课堂,什么叫学校,什么叫学生,什么叫教师,所有这些基本理念都要重新定义。固定的人在固定地点和时间学习固定内容的状况将彻底改变,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将变成现实。网络使互动式、个性化的学习变成现实,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系统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对学校教育由转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个人在未来生活中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将成为个人及其所属整个民族的核心素养。一个人在未来生活中能否适应未来变化,不是取决于其在学校能学到多少东西,而是在学习中能不断学到多少新的东西。因为,每个人只有通过积极学习才能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这就需要学校教育要自主地应对社会与时代的变化。可什么样的做法是最好的呢?百花盛开春满园——创造一个环境,让各种各样的花都有自由竞放的可能。所以,学校要有一个能够让孩子们的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每个孩子的基本素养都能得到培养。这些基本素养教育,能够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来指引孩子的人生发展。在新西兰的一所学校里,所有学生的文章都写得非常漂亮,为此,学校有一整套相关的办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而不是仅仅依靠几节作文课来提升学生这方面的素养。这里要强调这种培养的全员性,面向每一名学生,连同教师,大家都参与,都得益。同时,还要重视学校相关的历史性——只有办学理念、教师素养、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都拥有优质的办学积淀,并加以充分发掘和利用,才能为这个空间赋予更为丰厚的底蕴。

因此,我们要关注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因为每一所学校的学生都是个性丰富的个体。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突破传统班级结构束缚,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精彩;我们要关注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推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自发的状态中积极参与;我们要改变学校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摆脱排序束缚,立足学生素养培养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命性及巨大发展空间,设置多元评价,体现对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及其家长和老师都知道,他们每个人各自什么方面排在第一,由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把对学生的评价转化成对学生最优质发展的激励。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