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郑爽代孕事件曝光,引发舆论众怒而遭致全网封杀,并最终结束其作为明星的职业生涯。事件之中,始终有其父母的参与。而郑爽自小的受到的家庭教育也一直是让郑爽的公众形象颇具争议性。郑爽这次代孕事件导致的可以说人生悲剧也是她家庭教育悲剧的映射。
阿德勒在研究儿童人格形成过程时发现从小受到严厉管教,从来没有感受过父母慈爱的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会努力寻求自卑补偿,无法获得健全的人格发展。
此前,郑爽也曾多次表示因自小接受严格的军事化教育,即使表现优秀难得到家人肯定,自小独自外出求学,遭遇挫折也难有来自父母亲人的关怀,因此常感自卑。而后郑爽的人生轨迹基本被自卑的情绪缠绕,成年后步入社会只能以放纵自我的方式进行自我补偿。郑爽家庭人格教育上的失败最终还是影响了她的一生,即使最终成才也没能获得人格上的独立,过早得终结了她的职业生涯。
从郑爽的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从来不是成绩而是足以支撑起整个人生的人格教育,人格不能自立,未来也无法走出太远,要成才必先要成人。
01、认识人格教育
根据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学说,孩子人格形成的时间大概在五岁左右,在其期间受其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教育教养方式很大影响。这一时段给予他们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家人如果给予孩子正确的关注和引导就能在孩子人格形成后得到正向积极健康的发展。但对儿童人格教育的无知,让很多家族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常常感到无处着手。
如果按照现在教育者对人格教育的定义来看人格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不过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对人格教育有了更简洁的解说说,他认为引导孩子建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过程就是人格教育。而人格是一个人性格和气质的综合,可以反映在一个人言语、对外界的态度及其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上。
人格也是品格。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通常在四五岁时就已经形成,在这段时间需要培养他的社会感情并锻炼他适应社会的能力。到5岁时,孩子对环境的态度就基本固定下来了,而其今后的发展都大致会超着同一个方向走。一个人的社会感情的发展也会受到个人精神视野的制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格教育对孩子一生人格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家长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02、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人格教育?
1、不要总关注孩子的缺点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爱磨蹭的孩子,会被父母一直提醒催促加快速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家长,则总是为孩子的学习而苦恼。如果我们的孩子多次重复犯一个错误,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将这个问题放大,甚至带有偏见地看待小孩,从而使用比较严厉的手段来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多次在吃饭的时候拖拉,家长们会说:“我家孩子不喜欢吃饭,吃饭习惯不好”,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此,如果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家长会批评,甚至给予惩罚。
其实,比起惩罚,我们更应该去探讨孩子多次发生这些错误背后的根源。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表达了其全部的生活和个性人格。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发展就是行为和行为表现方式协调统一为一个单一模式,这在儿童幼年就开始了。而这个现实通常会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2、对孩子追求优越感给予正确引导
心理现象学中经常会提到,“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这两种情况,而这两种情况其实只是一种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它们常常同时出现。
有的孩子会渴望追求卓越,但很多时候他们将需求转向别人的认同,从而可以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特别亮眼,用“非凡”的动作去取悦他人。如果一个孩子处处要别人肯定,并非他认为自己不好,而是他不愿平凡。儿童的这种努力向上的愿望越强烈,他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也就越高,并以此来寻求可以证明自己具备这种较高能力的证据。
但是这些能力往往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于是他便勾勒出一幅近似于上帝的蓝图,想象自己无所不能。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引导孩子,告诉孩子:“你不需要‘变得特别’才能与众不同,你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
而且,如果我们以一种温和、关爱和理解的方式来培养这些儿童,那么我们总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会展现出一些我们未曾发觉的智力和能力。
当儿童出现令人不满意的状态时,最好要记住,决不能粗暴、盲目地对待孩子,相反,家长应该总是鼓励他们,试图向他们解释现实生活的意义,这样,在他们的自我幻想和现实世界之间能够顺利接洽。
3、正确对待孩子的自卑心理
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看待和引导孩子的优越感心理,他们在自我幻想和现实世界之间会存在巨大的鸿沟,有的孩子会出现生理问题,其实,这是他自卑感的表现。
尤其是当孩子在争取优势的进程中困难重重,或者对器官劣势的心理反应严重到难以承受的地步时,就会有自卑感。这种过度的自卑感放大了困难,容易使人们知难而退,从而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学会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卑是一堂很重要的课程,因为一个人对待自卑的不同态度,将决定了他人生的喜乐与悲苦、成功与衰败。
面对孩子的自卑状态,首先必须增加他们的勇气,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其次还要以一种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和他们建立起友好关系。再次,利用这种友好关系来鼓励孩子,使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充满信心,相信只要自己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勇于实践及充满勇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就。
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错误就是父母或教育家给正处于迷途的儿童预言了一个恶意的结局。永远不要去相信,我们羞辱或奚落一个孩子就可以影响他真的改善自身的行为。
4、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
阿德勒认为个人的社会感情在培养人说话和思维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获取安全感的来源,是构筑个人信心的显著部分,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以及适应社会所必要的灵活性,尤其是在孩子四五岁生活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仍然保持不变,他会陷入自己感知的范围内而无法自拔,不断地重复他最初的心理机制,重复这种心理机制所导致的行为。此时,社会情感被限制在个体的精神视野范围内,从而容易衍生各种心理问题。
观察孩子入学时的表现
孩子由家庭进入学校,来到一个更大的人际空间常常会反映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如果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如何与他人接触,那么,孩子进入学校时就会感觉落落寡合,孤立无援。他们因此会被视为古怪的孩子。这样,孩子从一开始就感到孤立无援、束手无策,这样的状态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厉害。他们的成长由此受到压抑,他们也就变成行为问题儿童了。家长通常会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学校,其实,学校只不过引发了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而已。
家长这时要做的是让孩子练习怎样与人打交道,培养孩子跟他人友好交往的能力。小孩到了 3 岁,就得安排他们和其他孩子一道玩耍,使他们不至于惧怕生人。否则,以后孩子与人交往时就会变得局促不安、脸红,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敏感异常,并且对他人会产生敌视态度。
避免过分宠爱呵护
每一个新的环境都可被视为对儿童的准备能力的一种测试。“小孩没有养成整齐清洁的习惯”——这意味着母亲经常为他做事。“他总是很腼腆”——这意味着孩子对家里依恋很重。他仍会有受到父母过分宠爱或者呵护限制的感觉。这加深了孩子应付新环境的难度。
如果父母较早就注意矫正这些特征,那么,孩子以后长大成人就可免去许多麻烦。如果一个孩子在头三四年里受到良好的培养——和其他孩子共同游戏、参与集体活动——他就不会变得腼腆和以自我为中心。孤身独处的孩子才会有精神错乱和神经病症——这种人对他人不感兴趣,无法与他人合作。因此,教育孩子,父母只要从旁守护,主动、亲密地与孩子沟通,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行为,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能养成自立的能力,也更能与社会和谐共处。
5、不要过度斥责和殴打孩子
现实中有的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或者成绩没考好,当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或者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单时,往往是给予批评,甚至惩罚。对于孩子来说,在学校已经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回到家中,父母再严厉责罚,孩子在双重的责罚之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将不会把糟糕的成绩单或者在学校的不佳表现告诉父母,还可能产生逃学、仿造父母在成绩单上签名等等。
作为家长,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想试图重塑一个孩子的生活模式时,必须以一种最谨慎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同时,还要确保这件事有一个正确良好的结果。一味斥责只会让孩子失去勇气、受到伤害,或许能收到一时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孩子越来越我行我素,成为染上恶习的最佳训练方式。
尤其是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回到家时,不要再殴打孩子。一个孩子在老师的纠正教育后回到家中,却发现父母的鞭打教育也在等着他们,这将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孩子们经常由于同样的错误而受到两次处罚,而我们认为,惩罚一次就足够了。
阿德勒认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通过体验而学习”,经历能够唤醒沉睡的心灵,只有体验到的才能变成自己的,并且最终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的彻底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最好的教育,不是给孩子多么充裕的物质条件,以及将孩子送往多么名贵的学校,而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对于家长来说,学会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懂得:其实经历就是最好的教育,要花点时间陪伴和引导孩子体验生活。让孩子感受精神的力量,不仅是让孩子知道你在关心爱护他,而是你真正理解他,知道他的难处,了解他的希望和梦想,鼓励他帮助他,让孩子知道人有尊严有力量,可以突破面前的一切困境,并在相互的关爱中获得完善的人格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