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位包校校友讲述了他们在大学里的生活以及对包校生活的点滴回忆。
Peter和Victoria是包校2017届高中毕业生,后分别就读于美国的文理学院。Peter申请的是3+2项目——五年时间内在两所院校学习,获得两个学士学位。在完成匹泽学院的三年课程后,Peter计划赴纽约大学继续修读金融工程专业。Victoria则即将从里德学院毕业,之后她希望申请发展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
Victoria
2017届毕业生
里德学院
文科,心理学方向
Peter
2017届毕业生
匹泽学院,计划转学至纽约大学
3+2项目,文科及金融工程
可以说,在包校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几年。
——Peter
初中时,Peter就读于一所国际学校,但不久之后,Peter爸爸觉得这所学校并不适合孩子的个性,因为Peter许多方面的才能无法得到足够的发展。于是,Peter爸爸开始寻找无论在学业还是课余生活上都更加适合Peter的学校。
有趣的是,为了避免因为落榜造成的失落感,Peter爸爸在安排Peter参加包校面试时,并未告知他来包校的真实意图。Peter笑着回忆道,“我不知道那次是面试,以为只是参加一场比赛。但面试结束后,我问妈妈:‘这是什么学校?我想去!’”
Peter与校友们在松江校区重聚
幸运的是,他顺利地转入包校就读七年级。尽管年纪不大,Peter对创业充满兴趣,同时他已经选定了学习金融专业的目标。在包校松江校区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Peter的兴趣爱好不断得到发展。他分享了如何与朋友一起开创自己首个商业项目。在读小学二年级时,由于痴迷于钢铁侠,Peter和朋友一起用LED灯管制作了只需轻轻一按就可以发光的钢铁侠手套,将手套卖出获得收入:“这种通过亲手创作得到他人认可,并有所收获的过程让我感到非常满足。”随后,Peter将所有收入捐赠于学生活动和学校图书俱乐部。
加入包校后,Peter的兴趣在课堂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Peter的IB商业课老师曾就职于汇丰银行,在课堂中他分享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建议。对于学生而言与其说他是一名老师,不如说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培训导师。在IB商业管理的课堂上,同学们不仅学习课堂知识,还能够在老师的鼓励下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践,例如参加沃顿全球高中生投资大赛。这是一个拥有全球数百支高中生队伍参加的模拟投资大赛。在模拟股票交易的比赛中时间分秒必争,Peter的队伍一直名列前茅,但非常遗憾的是在交易中途,他们遇到了网络问题,并在几分钟之后的一次股市崩盘中损失了利润,与第三名的好成绩失之交臂。尽管队伍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Peter始终非常乐观地看待这段经历,“重点不在于获胜,而在于如何找到一只优秀的股票,并创造自己的投资组合的这一过程。”
Peter与校内足球队的成员们一同前往韩国
Peter这种注重过程的态度从包校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在大学择校和选专业的时候,虽然他一直向往从事金融行业,但并没有选择只专注于金融相关的专业,而是申请了文理学院 - 匹泽学院和纽约大学合作的3+2项目,在接受通识教育之后,再专攻金融专业。选择这个项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硅谷的风险投资和纽约的证券交易活动。
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做许多之前从未设想过的事情。
——Victoria
与Peter相似,Victoria发现之前的学校并不适合自己,选择包校是因为被全人教育理念所吸引。由于小时候经常搬家和转学,因此,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她总会担心自己的能力落后于班上其他同学。
在六年级转入包校后,Victoria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我第一次进入包校就爱上了这里。”然而,一开始Victoria并不熟悉英文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虽然能听懂每个单词的意思,但是没有开口的自信,因此在第一学期她花了许多精力学习语言。Victoria表示直到七年级选修了Rotundo老师的艺术和戏剧课程,她才开始慢慢适应。
在戏剧课堂中,她开始渐渐地参与到戏剧制作,在老师的鼓励下尝试着表达自己。Victoria讲述了她参与戏剧演出的故事,这段经历不仅是她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也是她英语水平和校园生活的转折点。因为排期的问题在一次演出前,她和老师以及所有演员们不得不去体育馆招募观众,招呼有兴趣的同学们到礼堂观看演出,“这件事对我来说影响深远,因为这真的是我第一次如此的外放和富有激情。之前的我比较安静和内向,即便是在舞台上表演,也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周围的人群。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确信‘这就是我真正充满激情想做的事!’”
但这种自信心的建立并非易事。刚来包校时,由于对戏剧的喜爱,Victoria想参与戏剧《绿野仙踪》的试镜。本以为试镜只考台词,但却临场被要求唱歌,这时她犹豫了,“当时的我太害羞了以至于什么都说不出,所以没有表演就离开了。我对那部戏真的非常感兴趣,但最终却因为过于害羞和尴尬而没有参与其中。”
尽管一开始感到紧张,Victoria仍然积极参与戏剧创作,并最终在十二年时导演了自己的作品《十一个愤怒的女人》,演员都是女性。这部作品改编自1954年的话剧《十二个愤怒的男人》。
Victoria所导演的全女性参演改编作品《十一个愤怒的女人》
正是Victoria在包校转变的经历让她对发展心理学产生了兴趣。现在的她对这段经历进行了反思,希望更好地理解从而能够帮助儿童和青少年顺利度过人生中这个脆弱的阶段。
一段全面的经历
文理学院不会给你一张有明确方向的地图,而是教会你创造属于自己地图的能力。
——Peter
Peter参与户外摄影课程
受到包校经历的影响,在申请大学时,Peter和Victoria不约而同地希望自己就读的大学能有包校一样团建紧密的社区,在选课和教育方式上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很快他们就发现,文理学院各方面都十分契合,所以两人都申请了全美的文理学院。
文理学院以其通才的培养模式闻名,其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跨多个学科进行广泛地学习,而不仅是专注于单一领域的学习,以期培养出具备适应能力、能够解决问题且善于从不同专业领域中汲取知识的毕业生。
Peter选择的文理学院 —— 匹泽学院要求学生修读不同的学科,这种多样性成为Peter在申请大学时最吸引他的因素,也是包校全人教育理念的延续。在进入大学之后,Peter有机会尝试各种不同的课程,包括日语、金融衍生品、机械工程、政治学和环境科学。
这种对于更广泛教育的追求也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在就读匹泽学院期间,Peter前前后后参与了20多个学生团体,包括电影俱乐部、交谊舞和创客俱乐部等等。现在,他主要与不同的团体和社团合作,帮助他们筹款。除了在各个俱乐部之间奔波,Peter还忙于制定各种商业计划,比如利用吃剩下的食物制作特殊的T恤衫染料。
我很享受在包校的学习时光,能够自由地选择想学习的课程以及各方面都得到均衡的发展对于我而言真的很重要。
——Victoria
在里德的课余时间里,Victoria同样十分忙碌。她在小、初、高三所不同学校做志愿者,因为她想了解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Victoria解释道,作为一名包校学生,她非常幸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同时还有机会了解自己本土文化之外的世界。为了加深这种了解,她希望与当地社区有更多接触,从而了解人们所面临的不同挑战。
Victoria介绍了自己在小学做志愿者期间,如何走近并了解一位学校老师口中有行为问题的学生。经过短暂的接触,她很快就发现这个学生的问题不在于行为,而是在学业方面跟不上进度。“她当时读四年级,但是数学和阅读都只有二年级水平。问题的根源不在她自己,而是家庭。”Victoria认为这样的经历使得她在向年轻人提供帮助时更加注意方式方法,也有了更细致的考虑。
像包校一样,匹泽学院和里德学院都有很强并且紧密的社区关系。
今夏,这种社区关系的优势变得尤为明显。Victoria说美国疫情爆发后,里德的教授们立即向学生们提供帮助,如果遇到住宿问题,还会为学生们寻找容身之处。Victoria补充说,不仅是这样的困难时期,在平时她也会与教授们保持紧密的关系,比如她经常因为馋零食或者想找人聊天而去拜访她的人类学教授,“我们无话不谈,不仅聊学术,也会聊家常和每天的生活,以及如何去体验这个世界等等。”
即便在海外独自生活已有三年之久,Peter仍然受益于包校的经历。在居家隔离期间,他会自己烹饪意大利传统美食,而这一手艺是包校的老师教给他的。
Victoria也在包校松江校区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七年级时,她的艺术课班级接到了一项任务——给校园造一间树屋,于是同学们花了一年的课堂时间来进行设计。“最终我的一个想法被采纳了,很高兴现在回到学校还能看到它。”
拥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心
选择出国留学是一个勇敢的决定,因为学生们要下定决心远离舒适区,拥抱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根据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导致中国留学生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无法适应美国社会和文化。然而,在Victoria和Peter看来,包校学生则为应对这些挑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Victoria解释道,由于包校独特的多文化环境,她已经习惯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们沟通交流,也适应了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技巧,从而为出国留学做好了全面准备。“许多人问我,从包校到里德的过渡是否遇到问题。我感觉就学术上而言,我从未遇到令我困扰或解决不了的难题。”
然而,即便对于包校毕业生而言,远赴海外求学所需要的过渡和适应也并非易事。尽管刚来包校时英语是她的难点,但时至今日,许多人都以为英语是她的母语——然而却由此产生了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Victoria坦言,尽管她的英语说得很好,有一些十分细微的语境和需要特定文化背景的交流也让她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才能掌握。
同样在Peter看来,包校的教育为他出国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些在校所学也让他铭记至今。谈到与来自其他学校的中国同学有何差异,Peter表示,“无论在语言、文化理解还是对教学方式的熟悉程度上,包校学生都能更快地适应美国校园生活,同时我们的骨子里蕴藏着深深的中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