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海赫德中学的学生,历时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排演,完成了一部以新冠为主题的期末大戏《何时》。1部戏,3个班,75名演员,不管是剧本创作还是舞台调度,都有着极大的难度和挑战,但也正因如此,它有了特殊的意义!
基于现实的创作表达
5月初复学后,疫情仍在继续,尚还未结束。
“面对如此惊心动魄的一年,如此小心谨慎的生活方式,我想着,除了最直接面对疫情的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做些什么吧。”
于是,在创作中学期末剧时,徐薇老师选择了“新冠”主题。她认为在这样的特殊时刻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对疫情的所思所想,是她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戏剧艺术本身除了有审美价值以外,同样兼备教育和美育功能。”
《何时》就这样应运而生。它是一部不仅带给学生,也是带给家长和老师,带给所有人的作品。
鲜明的原创先锋性
《何时》的剧本诞生于3-4月份网络授课期间。那段时间,老师和学生都宅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授课和学习,课余时间则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国内国外的即时疫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一切有关病毒传染的新闻、访谈、纪录片、演讲是每天抗疫生活的主题。如果把这些都融入新剧本的创作中,并起到教育观众的目的,该以什么形式来呈现呢?——新闻播报。
徐薇老师独创性地采用了新闻播报的形式来处理台词。
从伊波拉病毒的事件分析到新冠病毒的整条发展线的梳理,从武汉海鲜市场发现的第一例疑似病例,到各种防疫措施的开展,学校的延迟开学,复学后的口罩生活等等,徐老师让演员通过口播的形式强迫性地“推“着观众理性思考“病毒天灾”给人类带来的沉重打击。
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舞台形式是极具先锋性的。
“它的舞台行动必须很前卫,很符号化,除了台词本身以外,演员必须大量地通过肢体上的变化强调作品意图。所有的动作形式感要强,节奏要鲜明,换场要紧凑,因为疫情变化的速度本身就快得惊人!
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全球各地发生着大事件!我要将这种加急的压迫感推向观众。”
除了新闻播报的台词处理,整场戏的亮点还有超过一半时间的舞蹈。
《病毒,病毒》
“我用整一个班的演员跳了一段病毒袭击人类的舞蹈,它们时而各自行动,时而集合起来袭击人类,通过拟人的手法来表现病毒致命的杀伤力。”
《时间轴》
“《时间轴》是一串串全球面对新冠疫情采取的大措施、节点性事件的罗列。演员们连成轴诵读台词,语言、肢体协作配合,表现这短短的几个月中人类经历的一次又一次变革!”
《群像展》
“《群像展》是这个戏的最后一个场景,没有语言,三个班级的演员,台上台下充满了整个剧场,我要求他们按照各自内心对疫情的亲身感受,通过身体语言摆出自己独特的姿势向他们的观众进行无声的呐喊!
这是一个长达20秒的定格、静场,即便是静止的画面,它也构成一场戏,是一场凝固的戏、是一幅与剧场面积一样尺寸的立体油画!”
《群像展》是最后的高潮,无声的高潮,徐老师希望通过这种无声来表现一种抗争,同时也是一种无奈,无奈疫情始终没有结束。大屏幕上,标题“何时”旁边多了两个字“结束”。
何时结束?没有答案。
指向全人教育的双语戏剧课
在徐薇老师看来,戏剧,并不仅仅等同于一般所理解的“排戏+演出”,它本身是一种充满趣味性与娱乐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融合,成为促进各学科知识学习的有效手段!
和小学部戏剧课侧重于对表现力、想象力等基础戏剧素养的培养相比,中学阶段的孩子知识已积累到一定水平,主观能动性也更强,更适合做跨学科、项目制的学习。
所以中学部的戏剧课将多学科融合到一起,更多以“戏剧”和“剧场”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和手段,来探索和巩固其他学科。以英语为例,戏剧在上海赫德本身就是一门双语课程,徐薇老师在设计课程和实际教学过程中,都采用的是双语形式,孩子们双语的输入与输出将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
著名戏剧教育大师,美国Kadenze在线STEAM教育机构创始人Brad Haseman曾被邀请来给中学部的孩子们做讲座,讲座中他说:
“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影响是多元而立体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发展,更是大脑与肢体的协同,是情感、想象力、记忆力乃至人文精神的全方位进步,是一种’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
如Haseman所说,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戏剧的学习和实践所带来的教育功能全都指向赫德全人教育的理念。
当然,除了跨学科融合性,我们同样强调剧本的原创性,同时也尊重戏剧学科的相对独立性。
所以这次中学部的期末大戏,正值新冠疫情大肆蔓延,常态化的生活被打破,以此为背景原创一部先锋戏剧,是徐薇老师送给上海赫德和3个班全体孩子的一份珍贵礼物。
孩子们
世界是一个大剧场
以自我为中心
尽情去创作和释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