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好书,热爱文史,从利用家藏书籍自学成才到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上海燎原双语国际课程助理校长吴昱昊在近8年的教学生涯中,深谙IBDP学科之道。教书风格别具,学问广博的他究竟如何步入IB中文世界?他又是如何将中文课程与国学相结合的?
吴昱昊博士,上海燎原双语国际课程助理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资深IBDP中文文学教师、IBO认证考官。吴昱昊博士在从事DP中文文学教学的八年以来,致力于将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引入国际教育领域,曾开设多种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与讲座并深入研究。他以幽默的个性、生动的教学风格及深厚的国文底蕴深受学生及家长喜爱。加入LYBS大家庭后,他将助力燎原双语的IBDP课程设计、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发展,帮助燎原学子积淀中国文化素养。
“学术”研究如同精耕细作,当东西教育博采众长时,更需要专业、细心的教育者,以治学严谨的态度将两者的教学紧密相连。作为文学博士,IBDP中文文学教师,吴昱昊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师从中国《史记》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及先秦两汉文献,近年来从事IBDP中文文学教学,尤长于古典文学作品教学,并专注于中国国学的阐发与推广。
书香门第,从文学三阶梯迈入IB中文课
正所谓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自己如何走上中国文学教育的道路,吴博士坦言自己从小受到祖辈的影响。大量的藏书,加上全家的阅读习惯,令他自5岁起就习惯和爷爷、奶奶一同看书。
而他也将自己的文化习道路总结为三个阶段:小学时期喜欢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俄国文学,初中开始接触到谭嗣同、梁启超、胡适等启蒙思想家,又受新文化运动思潮影响,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因而进入大学学习应用心理学。但自幼的浸淫文史,与始终不改的传承发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使得他最终决定重新回到钻研中国古典文化的道路上来。
因此在硕博阶段,他转而学习中国古典文献,为的就是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在弘扬中国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博士毕业后,由于一贯服膺“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他决心投身教育,因此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部IB课程中心担任IBDP中文文学老师,并为全校学生开设了多门中国文化选修课与讲座。
当吴博士提及IBDP中文文学课程时,欣喜地说道:“这种中文课简直是梦想中的课程,中文再也不是单纯的阅读分析与应试了,而是一种自由度更高的人文主义课程。”不论何种阶段对中文的热爱与研究,吴博士特别解释说自己的选择完全基于“独立思考”,在他看来所有和“人”打交道的事都是他所喜爱的,如同心理学、史学、文学等。
中国文化缺位,国际教育不“国际“
随着家长对优质教育的不断渴求,国际教育越来越多的收到家长的青睐,但是在国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课程不论是课时还是课程深度方面,依旧有待提高。
“没有中国文化,国际教育还算国际么?因此,在国际教育中,国学文化的意义就在于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让‘国际化’并非只有西方文化。”吴博士直言不讳地说:“我认为国际教育分几步走,第一步善学他人,第二部融合中西,第三步自成体系,但现在整个国际教育的大环境有些浮躁,还没学会爬就已经想要跑了。”
提及“国学”,不少家长会有误区,认为学习《三字经》或者古琴就等于国学。那么,作为家长应当如何去理解“国学”呢?吴博士对此解释道,其实国学讲的是:经、史、子、集,而国学也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是博大精深的。比如他所开设了多年的《史记》课程,正是通过让学生用史部的经典文本去理解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魅力。
因为在他看来《史记》给了他研究不完的感觉,它有别于中国古典正统文学著作,所传达的思想价值观极具自由精神,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在执教IB中文八年多的过程中,他拒绝传统文言文教育死记硬背的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缓解学生害怕的情绪,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并最终热爱中国文化。
顺势而为,IB课程框架助力国学
作为一名资深IBDP中文文学教师/IBO认证考官,吴昱昊博士的加入使得上海燎原双语学校在IB课程中,能够更好的地汲取国学知识、助力学生们提升中文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素养。
当中国文化与国际课程碰撞,或许你会好奇,如何将“国学”引入燎原双语的IB课程框架中呢?对于这个问题,吴博士早有答案且胸有成竹。他认为在PYP、MYP阶段更适合将国学融入课程体系当中。
例如:小学阶段的孩子适合接触一些带“韵“的国学文学作品,以及在低段年龄多注重合乎现代精神的“童子礼”,从孩子的习惯素养着手培养。相较课程紧凑的DP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课程可以有机地将国学知识、文化融入其中,帮助学生细润无声地习得传统文化。
“虽然DP阶段课程已经非常饱满,但是否就不能做国学了呢?其实,在DP阶段只要稍加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学到国学,而且尤其在预备阶段课程设计自由度更高,这个时期是重点加入国学的合理时机。”吴博士谈到DP阶段的国学课程设计时说。
除了书本文学知识,还可以将国学融入到“课程实践”中,因为IB课程体系本身就有类似的设置。如:实践、行动和服务等课程。甚至可以将其同学校的“非常学院”结合起来。把国学做的多元化、丰富化,不拘泥于书本单一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正如吴博士所言,国际教育中“中国文化”有着重要地位,而要让燎原学子未来更好地具备全球视野,那么从自身文化的根出发,亦是一种国际教育。吴昱昊博士的加入将为上海燎原双语学校IB课程框架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