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学生历史大会于2020.08.15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本次大会以“新旧之辩”为主题,从“新旧观史”、“新旧释史”、“新旧历史”三个维度设立了引导题,给予参会者思考的契机。
(云鑫同学提供的下午场参会成员列表)
大会组委的办会初衷是给予广大中学生历史爱好者一个呈现、交流学术探究成果的论坛。本次大会一共收录、安排了五个分会场、近20个演讲轮次,由19位同学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内容丰富的专题报告。
为了对这19位同学以及其他旁听同学的研究提出有宝贵的建议,大会组委特别邀请了三位专家老师助阵:第一届历史大会嘉宾、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江文君老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知名青年学者赵思渊老师,以及历史学博士、上海平和学校IB历史教师刘喆老师。
面对专家老师们的坐镇,参会的同学们也拿出了优秀的表现,以独到的视角诠释自己心目中的“新旧之辩”。
01
(第一分会场目录)
丁晋亮《教皇》讲述了在人文思想逐渐成熟之际,教皇列奥十世的将教堂压垮的经历。随着文艺复兴以来宗教的地位受到挑战,列奥在多方面不加检点、欺诈信徒的行径最终成为了压垮教堂的导火索。江文君老师认为在分析宗教改革时应当将事件放到时代背景下进行讨论,尤其是对于“保守主义”和“进步主义”的论断。在当时代表新兴资产阶级进行世俗化的列奥,反而是如今定义的“进步”。
方昶文《启蒙》介绍了法国革命中启蒙运动的地位,以及英法思想热潮的交互。报告以卢梭和孟德斯鸠两位思想家切入,介绍启蒙的主要思想及其与大革命的联系。之后分析英国各思想家流派对于启蒙运动的立场与判断,概括启蒙和革命之间的关系。江文君老师认为对于立场的分析应当眼光更深远,将启蒙时期的保守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联系起来并一并论证。同时,江老师建议考虑到思想家本人的情况,因为思想家具有国家性,会被政治因素影响。
黄桂哲《马汉》分析了马汉主义的出现和演化对于相关国家战略的影响。马汉设想的海权论在发表之时具有相当的革命性,但同时也只是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旧律。随着海权论被接受、沿用、修正,各国战略的碰撞给世界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江文君老师认为考虑马汉主义需要放到更宏观的视角去观察,包括被马汉引以为鉴的大英帝国、以及后续成为主流的边缘地带论。海权论在美国等国家的战略上,处于一个时常切换的状态,不能一概而论。
闵慧珍《就业》介绍了美国大萧条时期女性就业困难性与必须性的矛盾。报告详细分析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概况以及家庭与女性的处境,从而联系到女性就业的尖锐社会问题。这种就业问题关系到女性社会政治地位,并反映在当时美国的法律政策中。江文君老师建议进一步联系当时政治的进步主义时代,并着重分析民主党对于政策的推动。将女性社会地位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结合分析,能够在更丰富的背景下将女性的就业和相关政策更紧密联系。
02
(第二分会场目录)
上午第二场的主题是中国史,本场演讲内容主题跨度大,涵盖面广,体现出了同学们对于中国史不同方面的广泛兴趣。
首先由孙骐骎同学带来了《中国近代经济形态与国家性质》的分享。他从晚清到民国的分裂局面和财政困局入手,浅谈了晚清走向衰亡的总体过程,从那个时代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中尝试解读经济与社会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宋志远同学的《庆历新政分析》先是从北宋社会状态和十条新法开始介绍,随后通过范仲淹的经历,宋仁宗的选择以及“朋党”之论阐释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又由王安石变法引出了庆历新政中优秀的变法思路和值得沿袭的集权策略。
赵驿嘉同学的《近现代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变迁》。又是一个不同的演讲,他着眼于历史研究本身而非某段特定的历史。从“疑古论”的出现讲起,运用大量的例子阐释了近代学者研究历史时疑古,考古,释古的过程。从而延伸到两种研究历史的途径:二重证据法和科技与交叉学科,并与现代考古学进行了综合讲解。
王圆圆同学从葛兆光先生的研究成果和文章,探究葛兆光先生的中国史研究之路。她非常认真地将葛兆光先生从“文化史”、“思想史”等研究领域向对“中国”意义解读的转型以详细的文本资料还原出来,用扎实的研究让听众对于葛兆光先生的学术生涯和观点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赵思渊老师针对以上几位同学的演讲进行了长时间的反馈,首先提出了自己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专题研究中的意见。他还提出了许多庆历新政中有趣而值得思考的社会政治现实,充实了演讲主题。针对后两篇总结性的文章,赵老师结合自身听闻、分享了考古学的最新成果,并表达了自己对葛兆光先生学术成果的理解,为参会者们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03
(第三分会场目录)
李恒辉同学从若干地缘政治的研究方法切入了从柏林会议至冷战体系的欧陆对峙格局,以详实的内容、简练的言辞、扎实的跨学科理论功底高度还原了欧陆上持续百年的激烈纷争。江文君老师指出,近100年的时间跨度有些略长,建议加强聚焦性,并更多融合“二元论”以外的地缘政治理论。
戴朴荣同学结合了英国的社会现实,分析了为什么英国海军军校会改革固有的兵种培训制度,对于塞尔伯恩体系的建立内容进行了具体、有深度的剖析。江文君老师建议更多联系时代背景,例如在英国的“绅士”文化,对于工程的歧视,以及在英德海军竞赛的前提下被迫招募“下层人”入伍的时代特色。
柳天昊同学以弗雷的修正主义学说引出了对法国大革命的多种不同解读方法,对法国大革命的根本性质、研究方法、社会环境等议题进行了哲学和历史意义上的讨论,批判了修正主义学说的观点。江文君老师高度肯定了论证的全面性,但建议可以选择一个更加具象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赵佳宸同学从对中世纪的还原入手,将英格兰通用法的起源结合时代背景进行了严密、清晰、具体地呈现,围绕通用法的时代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江文君老师建议赵同学从一手史料、二手史料、国外史料以及国内史料等多方面进行辩证,得到更客观全面的资料、文本和结论。
04
(第四分会场目录)
下午,中国史分会场所包含的论题覆盖了中国史的不同层面。陈朗同学在为《朝鲜战争中所揭露的中苏分歧》所作的报告中,从中苏两国各自的因素,与战争前中后的影响这两个板块提供了他对于两国分歧的分析和见解。他所做的报告结合史实,全面地展开分析这一事件。
吴桢同学借助近代签订的一些特殊条约,深入研究袁世凯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在讲述他于《从二十一条到<中日民四条约>中看袁世凯》所得到的成果时,吴桢提供了详实的历史事件细节以佐证他的论证。相较于其他的发言者,他侧重于描述特定事件。
孙思源同学则不同于先前两位研究近代史的同学,他探讨了在较长的历史跨度中,古丝绸之路在陆上与海上的历史变迁。同时,他也契合“新旧之辩”的主题,对于新时代的“一带一路”进行联系,用历史知识加以个人思考,分析未来发展。
本场的最后一位发言者陈杨同学进行了对于“诗歌的标准”的探讨。在这一独特的讨论中,他使用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作为有力的证据,以提供了他对“标准”的看法。他将历史与文艺互相交叉,为这次会议带来了文学气质。
在点评上述同学的发言时,赵思渊老师逐一指出学术上需改进之处,并根据多位同学的研究与兴趣领域,有针对性地推荐了一些参考书目。同时,对于具体的探究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为研究中国史的专业学者,他的意见对于发言者与听众都有很高的价值。
05
(第五分会场目录)
本次历史大会下午场的第三场共有三篇演讲,分别是云鑫的《无产阶级的自我异化与历史中的物化幽灵》、陈熙月的《思想的转变使人们走向和平与文明》以及刘奕春的《珍珠港事件美国失败的战略诱因》。
云鑫同学的演讲很有感染力。他从共产党宣言讲起,进而谈到无产阶级在欧洲各国的发展,最后落在自我异化与物化上。他的演讲将历史和哲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次成功的跨学科尝试。
陈熙月同学的演讲条例清晰。她从四个角度分别阐述了思想转变如何帮助人类社会在二战后变得更加冷静并学会通过协商手段解决外交争端。她在演讲中穿插了许多不同国家地区的例子,从而让她的观点变得更能令人信服。
最后是刘奕春同学。他结合自己对二十世纪战争史的兴趣,选取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二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结合史家观点简析了三个帮助日本取胜的因素。他也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本场点评的嘉宾是江文君老师。他结合每位同学的演讲主题,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包括同学们自身演讲中的不足以及可以深入挖掘的部分。每位同学都做了详细的笔记,也都收获颇丰。
圆桌会议
在大会的演讲议程议程结束后,我们同第一届历史大会般设置了供专家老师和学生直接交流互动的圆桌会议环节。三位老师根据同学们的问题,发表了许多对历史学的看法。
面对“学历史有何意义”的灵魂拷问,赵思渊老师提出了历史学的四大意义:还原历史的记录、提供处理历史纪录的技术、提供对于人性和审美的反思、辅助其他学科的研究。这四种意义赋予了历史学传承人类记忆、弘扬人文精神、鼓励反思批判的特性。
(图为圆桌会议时赵老师正在发言)
对此,江文君老师补充道,历史学对于记忆的保存是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的。从国家角度而言,历史是塑造集体意识、集体认同的重要工具。从个人角度而言,历史学可以不断挖掘“我从何而来”和“我向何处去”这两个深奥的命题,帮助每一个独立的“人”解读自己看到的世界。
除了对历史学和演讲内容的提问,还有同学问及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而赵思渊老师又通过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很直观地讲述了考古从业人员和历史研究者的职责区别。
对于中学生的历史写作,赵思渊老师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学生的历史写作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论文的形式,而可以在遵循三大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这三大原则分别是:专题化(聚焦于某个具体问题)、对于信息的大量挖掘、鲜明的论述结构。赵思渊老师指出,第三条原则在大会的部分演讲中还有提高的余地,而参会者们在前两条原则上处理得较为让人满意。
刘喆老师对赵思渊老师的观点持肯定态度。作为大会组委的学术总监和指导老师,刘喆老师再一次强调了创办“中学生历史大会”的意义所在。他认为,中学生们大可把学习历史作为一种长期的兴趣爱好,能够用更多时间自发地、凭借自身兴趣地对历史进行研究,能够培养自己对历史的解读,而不仅仅是接受课本知识和掌握复习备考的技巧。
同时刘喆老师也提出,学习历史除了有赵思渊老师上述的那些意义之外,还有了解历史中的人和理解人性的意义,历史故事其实是人的故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帮助理解我们为何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与此同时,当我们在关心历史中的问题时,折射出的是自己所关怀的内容,研究历史本身其实也是探索自己内心的过程,会加深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三位老师在肯定了参会者们的努力时,也对大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点评。大会组委在此祝愿各位参会者能够从专家老师们的启迪中受益!
结语
大会的成功召开得益于多方的支持。首先,大会组委想特别感谢平和学校高中部对大会的全力支持,从宣传、策划等诸多方面帮助大会渡过了因为疫情而停摆的难关。
其次,大会组委想感谢诸位专家老师的助阵。专家老师抽出宝贵的周末时间点评中学生的历史写作和演讲,为中学生历史大会提供学术支持,有力地提高了历史大会作为学术活动的专业性,对此组委甚是感激。
当然,大会组委也要再次向每一位参会成员表示由衷的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是大会组委积极筹备会议工作的动力,也是各位的精彩表现让一场线上会议充满学术气息。无论是思维严谨、认真准备演讲的各位发言成员,亦或全程聆听、积极思考提问的旁听成员,都让大会的互动性和学术性得到了保障。
最后,大会组委也要感谢自己,牢记每一位组委成员的积极配合。组委成员高效、有序的现场分工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使大家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回报。
(现场组委和专家老师们的“合影”)
大会秘书长孙骐骎在主旨发言中说:“之所以将大会命名为‘新旧之辩’,是因为我们希望诸位跳脱出某一种理论的框架,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历史和历史学的发展,并从‘新’与‘旧’的冲突、融合、转换中得出更多具有启示性的结论。”
在时间轴上,第二届中学生历史大会已然定格。然而,中学生历史大会将永远保持着对“新”而不息的渴望、怀揣着“旧”而朴实的初心,竭诚地帮助广大中学生历史爱好者在历史学的叙事中徜徉!
上一篇:汇点山西古建筑研学之行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