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简称伦敦政经(LSE),创立于1895年,是英国久负盛名的世界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
范逸飞、冯雨昕:上实剑桥2016届毕业生,毕业时成功申请LSE。四年之后,带着对高中母校的情感和学弟学妹们的寄望,身在伦敦的范逸飞、冯雨昕通过“上实剑桥大讲坛”分享了他们在伦敦的学习生活经历。在新冠病毒全球蔓延,英国疫情持续加剧这一特殊时期,他们也为我们介绍了自己海外抗疫的所见所感。
LSE概况
伦敦是一座有独特魅力的城市,生气蓬勃、包容开放。LSE位于泰晤士河边,地处伦敦市中心,亦是魅力伦敦的一部分。虽然校园面积非常小,但因为依托伦敦这座城市,LSE学子们得以享受非常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生活非常方便。
学生国际化是LSE的特色之一。LSE是全球国际生比例第二高的学校,本科生一半以上非英国生,中国留学生占有很大比重。其学术包容性可见一斑。
LSE在英国独树一帜,教学和科研集中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领域。商科教育是LSE的强项,包括金融系、经济系、管理系等,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哲学等学科亦是全球顶尖。
生活篇
从住宿方面看,LSE学生宿舍比较分散,分布在伦敦的不同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预算和生活偏好选择住处。因为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餐饮娱乐设施比较齐全,生活非常方便。
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学校有各种形式的社团组织。活泼外向的同学可以加入各类运动社团,感受国外朋友的热情活力;安静内向的同学可以加入烘焙、烹饪、读书等社团。范逸飞就加入了中国学生组建的足球队,冯雨昕也参加过校橄榄球队。一般来说,参加体育类社团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每周要抽出两天的时间进行团体训练。此外,投行社团、精算保险社团,甚至是养蜂社团,五花八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培养兴趣拓展交际提供了平台。个人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社团选择。
除了社团,你也可以更加主动的去参加更多的群体组织。比如范逸飞就加入了中国学联。第一年帮助学联处理事务,第二年就有机会参与部门部长的竞选。英国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学联在留学生海外抗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身处海外,学联这个大家庭让大家联合起来,彼此温暖。
不同于国内学校有集体宿舍的联系,LSE同学之间除了上课,交流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社团与学联是学生拓宽交际的重要方式。
学习篇
1、优质多样的学习资源
LSE在金融、人文社科领域内的实力和地位吸引了众多政商名流、知名学者到访。他们在LSE进行公开讲座等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院的知识景观。英国前首相Gordon Brown、中国作家冯唐、中国企业家李开复等都曾到访开展讲座。不出校园便可领略各行各业名人风采。
另外,因为背靠英国首都伦敦,更便利于共享伦敦社会资源,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伦敦文化界、艺术届、体育界等盛事不断,锻炼自我,培养爱好的机会从不欠缺。范逸飞很喜欢足球赛事,他曾做过英超比赛的现场报道。
在一定意义上,一所学校的图书馆反映出了一所学校的实力,名校的图书馆更是如此。LSE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科学图书馆,一共五层,其中的螺旋楼梯设计举世闻名。图书馆底楼是开放的学习空间,学习氛围非常浓厚。馆内藏书可供学生借阅,上课所需的教材书籍基本无需购买。只是,疫情期间,图书馆被迫闭关,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
LSE提供给学生的资源远不止以上这些。论文指导、作业完成、工作申请、职业服务……只要你有需要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资源,你总能得到学校耐心的指导和帮助。
谈及海外求学如何融入当地文化,冯雨昕认为,伦敦是座很包容的城市,海纳百川,不是只接纳一种价值观。每个人的性格和社交习惯不同,也需要被尊重。其实并没有必要违背自己意愿,强迫自己适应别人。当然,也可以适当的挑战自我。
2、课程资源
LSE的课程设置有选修也有必修。范逸飞所学的统计和金融专业则是完全必修。一般而言,每年的课程有四个学分,一门大课一个学分,一门小课0.5个学分,选修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能力跨系别、跨专业选择。
上课形式分为大课(Lecture)和小课(Seminar),大课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多则几百少则几十个学生聚集在大讲堂中,由学科内顶尖老师授课,授课内容主要是学科背景知识等。小课由助教(一般是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完成,五到十个同学进行作业完成和问题讨论。问题讨论部分,不同专业的学生依据自身专业特点表现不一,有些专业的学生喜欢先输入,输入到一定程度再输出,有些专业的学生则表达意愿更强烈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LSE的通识教育——LSE100。除了必修的专业知识外,所有本科专业都需要学习这门课。社会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法学……LSE100课程包罗万象。没有任何一门社会学科可以独立存在,它们必然是相互影响、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了解它们背后的社会发展推动力,并对它们加以实际应用更加关键。
两位同学还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专业课程。
范逸飞所学的统计和金融专业,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很灵活,每年都有一些变化。大一的时候大家所学的课程基本是一样的,主要是打牢学科基础,数学大部分是A-Level阶段所学的深化。大三课程选择更为灵活,如市场分析、市场调研、时间序列、编程等。数学大课(Lecture)两个小时,老师会在稿纸上推演结果,并将推演过程投放在教室屏幕上。学生除了上课听讲之外,还可以在课下反复录屏,帮助消化理解。小课(Seminar)上老师会讲解作业,但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大家要好好利用老师的office hour,或者更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可以帮助自己的学习资源。
冯雨昕所在的社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每周少量的课程安排和大量的自我阅读积累。课最多的时候也只是每周12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阅读很长的reading list,去读,去思考,去自我辩论,这需要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所以冯雨昕建议大家在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不会是一件枯燥无聊的事。LSE社会学还有很多田野调查的机会,让学生更直观地去感受城市的运作。这有利于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到一起。冯雨昕曾选修过社会犯罪学,便可以去法院旁听案件审理。还有一次跟随警察巡逻的经历,巡警期间遇到一起超市盗窃案,一个罗马尼亚偷渡难民在超市偷东西被非洲裔的超市保安抓住了,这个案件涉及到的阶级、种族、移民,包括身为高加索人种的警察在面对这起案件时的反应等,都是社会科学专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专题。
至于考试,文科的考试以论文写作形式为主,有三小时写三篇论文的课堂形式的考试,也有deadline之前完成的自由论文考试。理科考试还是很传统的方式,规定时长内完成试卷内容。无论哪种考试方式,都是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复习为保证的。
一些心得与实践
1、 理性与思考
Rerum Cognoscere causas,这是LSE的校训,意思是对万事万物都要追根究底。大学是塑造三观的重要时期,如果一个大学的校训,是要求你知道思考的重要性,永远保持思考,在思考的时候懂得逻辑和辩证,不论你所学专业为何,那么将来无论你投身到哪个行业,你都能够使自己保持清醒的观察状态,让自己做到“观点大于立场”,比起那些浑浑噩噩的人,自然比较容易成功。
所以当被问及高中期间的课程选择与学习时,范逸飞和冯雨昕除了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外,更强调了课程学习中思维方式培养的重要意义。
申请英国大学,数学、物理、化学和经济是传统课程,且是比较容易被认可的,尽管有的专业在本科阶段不太能用到这四门学科的知识,如冯雨昕所学的社会科学专业。但学习内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冯雨昕今年进入媒体行业进行实习。她认为,大学所学对自己记者工作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能力,一方面是思维能力。
本科期间接受了大量的论文训练,能够将自己搜集到的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论文材料提炼总结为一篇带有自己观点的论文,如今的新闻写作亦需要这样的能力。从采访对象所提供的的音频文字资料中筛选出新闻所需要的信息,撰写成一篇可读性的报道。这是大学时学习和锻炼出的一种能力。
思维能力方面,网络时代太多的言谈只是在发散情绪而非发散道理,如何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环境中清醒理性的思考?这就要求个人不要轻易的被立场局限,就事论事,冷静思考。不仅是工作上,个人人生规划也是如此,不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爱好所长。
2 、能力与担当
真正的精英应该是独立自主的,更应该有自我的承担,不仅是对自己人生的承担,更是对国家对社会的承担。
英国新冠病毒蔓延肆虐以来,身为中国学联一员的范逸飞躬身入局。
英国新冠疫情在三月中旬开始变得严重起来。武汉封城,国内全面抗疫时,英国大学第二个学期刚刚开始,当时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到了学期中下半时,疫情严重起来了。LSE是第一个宣布停课,第一个转战网课的大学。很多同学4月前都回国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宿舍条件确实不利于隔离。剩下的中国留学生还有很多。大使馆联手中国学联分发留学生健康包,这一举动振奋人心。但是因为留学生数量众多且比较分散,分发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中国学联在中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使馆首先联系到中国学联,学联划分分发区域,学生按照大使馆提供的途径,分区域注册填写信息,最后准确定位到每一位学生,确保每一位留学生都能领取健康包。
按照就近安排,范逸飞和室友负责国王十字火车站附近的留学生健康包分发。健康包里的2个N95口罩,20个一次性口罩,莲华清瘟胶囊是范逸飞和他的室友亲手分好装入的。第二天通知附近的学生一一领取,大家自觉间隔两米的距离,井然有序。一些有症状没办法出来亲自领取的人,志愿者会将物资送到门口。整个过程中,中国学生非常团结。
“从Holborn (LSE所在地)出来,你可以去任何地方!”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范逸飞和冯雨昕的LSE体验、分享,传递了他们在优渥教育环境中的精彩成长,这份成长又何尝不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呢?